引领者 | 教育不只是告别,而是回来续写新传奇

担任心理学老师的两个月后,April给学生发了一张课程自评表。

 

收回表格时,她发现了一个小小的“意外”。

 

在表格最后一栏“老师反馈”处,一个学生误把它当成了留言板,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一段给她的“悄悄话”:

 

“April老师,谢谢您!一开始其实我有点担心,这位新老师能不能教好呢?后来我发现,您的课堂特别好!因为您尊重我们,您很认真负责。”

 

简短的文字,抚平了April初登讲台所有的不安,也让她无比确信,当初那个“回来”的决定——回到光谷康桥,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——是正确的

 

 

1

被看见的五分钟

 

April Liu是光谷康桥2019届毕业生。那时,光谷康桥还叫光谷剑桥,在光谷二高的校园里。有好吃的冰淇淋,还有不怕人的流浪猫。

 

2016年,April第一次踏进校园,带着疑惑和期待;2024年,她选择回来,成为老师,把曾经被温柔注视的目光,投向眼前的学生们。

 

为什么回母校成为老师?在教育者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,April对教书育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,但关于教育的最初启蒙,或许是初中午后的心理课。

 

她分享了一件往事。

 

在武汉某外国语学校读初二那年,心理老师让April至今记忆犹新。“上课前,老师如果发现我们很疲倦,会让全体趴在桌上睡五分钟,用轻柔的音乐唤醒我们,再开始讲课。”短短五分钟,像一道光照亮了April从未思考过的角落。她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教育的核心,是“理解人”,而非“管住人”;是看见疲惫,而非苛责倦怠。

 

即使在武汉最好的学校之一,April并没有享受到最好的教育。按她的说法,老师在心里把学生划分成了几波,在一群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她被忽略了。April变得有些自卑,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,怀疑自己的价值。

 

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在集体中被忽略,任何一次微小的“被看见”,都会激起内心巨大的回响。

 

这声回响,并没有立刻驱散April所有的自卑,却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,陪伴她走过高中、大学、研究生生活,跨越9000km后,又被带进了自己的课堂。

 

- April(左二)在光谷剑桥毕业典礼上与同学们合影

 

 

2

向内探索,向外行走

 

对“人”的好奇与探寻,伴随April度过了高中生活。刚进入光谷康桥,面对与公办学校不同的选课体系,April像一个兴致勃勃的探险家:除了必学的基础课程,她把历史、经济、美术、心理都“尝”了个遍。她惊喜地发现,老师们鼓励她大胆尝试,也尊重她每一次的选择与放弃。

 

渐渐地,那种“被忽略”的感觉消失了。那个曾经自卑的女孩,开始从容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坐标。

 

“我发现我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学,因为它帮我自察自觉,向内探寻;其次就是经济学,可以帮我认识外面的世界,向外观察。”她补充了一句,“先向内求索,再向外认知,这两者的结合,帮助我在这个世界里找到‘我’这个独立个体的存在。”

 

- April在光谷剑桥毕业典礼和韩校长相拥

 

后来,April在大学时选择了教育学,研究生阶段又将目光投向了跨文化沟通。我不解地问她:“你不是最爱心理学吗?为什么最终走向了教育?”

 

她的答案很清晰,也很美:“心理学是一把钥匙,它能打开理解人心灵的门。但教育是一条路,我可以带着这把钥匙,陪更多孩子走上一段,让他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和道路。”

 

后来,在英国的课堂上,这种“同行”的感受变得尤为真切。六十岁的退休工程师、刚生完二胎的年轻妈妈、十八岁意气风发的少年……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围坐在长桌前,平等地交流、碰撞。

 

“我在光谷康桥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成长,大学让我又一次如此具体地感受到多样性的冲击。”April说,“我发现,原来成长没有统一的时区,学习也不该只有一种僵化的姿势。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节奏里,被允许、被看见。”

 

这段经历,让她更加坚信,教育的本质不是将所有人都塑造为同一个模样,而是创造一个足够安全和包容的环境,让每一颗独特的种子,都能自在地向阳生长。

 

- April说,非常感谢家人的托举,出国留学是她最无忧无虑的一段美好时光

 

 

3

我点燃,也被照亮

 

硕士毕业后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April几乎没有犹豫,回国,将简历投到了光谷康桥。

 

“我时常会想,我身上那些自信、从容、敢于表达的部分,究竟从何而来?后来我明白了,是母校给了我被看见、被尊重的初体验。我想回来,把这份珍贵的体验传递给学弟学妹们。”

 

起初,April负责校长办公室的行政工作。半年不到,她被“紧急召回”课堂,教授心理学课程。从幕后到台前,从校友到师长,身份的转变让她既兴奋又紧张。

 

今年二月,April又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班主任。她的班级里有15位学生,这让她有机会将“关注每一位学生”的教育理想付诸实践。她对自己的要求是:“不仅要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,更要看到他们的每一种情绪。”

 

- April在为迎接她的学生们,做最后的确认

 

她坦言自己并非完美的老师,也有犯错的时候。有一次,在和一位学生沟通时,她无意间使用了直接的语气,导致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。那天晚上,内心的不安让她决定找学生亲自道歉。第二天,她收到了学生的感谢信:“老师,谢谢您的道歉,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。”

 

我们总是要求老师保持权威和完美,但或许,老师的勇于修正比刻意保持完美,更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信任。这件事深深触动了April,“我想告诉我的学生们,犯错是人之常情,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它、修正它。老师如此,他们也一样。”

 

在April的教育观里,师生关系不是上对下的“管理者”,而是平等的“同行者”。教育,也并非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的淘汰赛,而是“人和人的相互照见”。

 

“我教育他们,也被他们教育;我点燃他们,也被他们照亮。”这种双向的滋养,构成了她工作中最大的幸福感。

 

 

4

一方自由呼吸的天空

 

April说自己是个典型的INFP——一个理想主义者。她喜欢未知,喜欢探索,也习惯性地追问一切事物的意义。

 

“我是那种会时不时思考‘人生有什么意义?读书的意义是什么?’的人。”她坦诚地说,“而做老师,恰好满足了我这种从小到大追寻意义的习惯。”

 

作为老师的满足感,在她这里有几种截然不同的风味。

 

“当心理学老师,最欣慰的瞬间是看到学生因为一个新的观点,眼睛唰地一下亮了。那种感觉,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进一块思想的石头,激起的涟漪特别迷人。”April说,“而班主任的工作关乎日常的温度。你需要知道哪个孩子今天情绪不高,哪个孩子最近迷上了滑板,哪个孩子需要安静的倾听。这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关注和陪伴。”

 

能够如此全身心地投入,离不开光谷康桥独特的“空气”。

 

 

在这里,April再次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、作为学生时体验到的平等与尊重,只不过这次,视角换成了老师。她发现,老师之间是并肩作战的伙伴,而非相互竞争的对手,大家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资源,共同探讨教学难题。

 

“就是这种感觉,”April感慨道,“在这里,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,你首先被看作是一个有想法、会思考的人。你的声音会被听到,你的尝试会被鼓励。”

 

这种被充分信任和尊重的环境,不仅让她自己可以自由地呼吸,也让她更勇敢、更坚定地去为她的学生们,创造一个同样能让他们自由呼吸的课堂。

 

 

 

编后记

在整理采访内容时,我不自觉地翻开了2019年的一篇推送。当时的女主角,刚拿曼彻斯特大学本科的正式录取

 

 

 

 

 

点击阅读:重燃 | 冲破心中的牢笼

 

数年后,那位少年已亭亭而立,带着曼彻斯特大学本硕学习后的积淀,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。只为将新的希望,再次播撒在这片熟悉的土壤里。

 

当教育的叙事不再只是盛大的告别,而是温暖的回归,这不仅是故事的闭环,更是教育最真切、最有意义的传承。

 

我们有幸,见证了这场动人的回归。

 

 

 

 
 
 

 

暑期全球院士科研坊公开课

与哈佛教授面对面

 

时间

7月21日(周一)上午8:30

嘉宾

Florian Engert教授

哈佛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终身正教授

内容

《认知与智能》

讲述“智能机器、智能的操作性和功能性定义、DAVID MARR三级分类”等

 

(面向所有家庭开放,下方扫码预约)

 

 

 往期推荐 

 

十年前追过的星,如今成了照亮我们的光

光谷康桥高级中学2025年秋季招生简章发布

今夏体验西交利物浦贯通培养!光谷康桥暑期衔接班招募中

哈佛教授面对面 | 亚洲DNA中心&光谷康桥暑期全球院士科研坊报名启动

 

 
 

光谷康桥高级中学2025学年报名通道已开启,欢迎有意向报考的同学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报名。

 

咨询电话

(027)8136 0499

(027)8793 8308

(027)6349 6755